• 單車爬坡技巧
本文轉載自「阿爸狗的異想世界」 改善爬坡技術有三個關鍵:
(1)心態
(2)較輕的體重
(3)聰明的戰術
像一個爬坡車手般思考 改善爬坡技術有三個關鍵:(1)心態 (2)較輕的體重(3)聰明的戰術
職業車手:Greg LeMond(三屆環法冠軍,兩屆世界職業公路賽冠軍,美國車壇傳奇人物) 秘訣:在平路上的40分鐘計時賽和40分鐘艱苦的爬坡其實沒有區別。但是大部分車手感到爬坡更難一些。要成爲一個優秀的爬坡車手,你需要調整一下你的想法。你能做什么呢? 讓我們來立即明確一點——良好的爬坡技術並不是一切,你不能總想著它。
天賦,訓練,體重-能量輸出比等更爲重要。 但在爬坡時,是否擁有樂觀、自信的心態將會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對於你的發揮還是對於享受騎行。 下面是一些要點:
(1)去選擇坡道:盤山公路和平路,你會選擇走哪一條呢?大部分不擅爬坡的車手都會自動選擇平路。你要打破這種習慣。每周兩到三次,去騎行你能找到的最陡的坡道。要成爲一個好的爬坡車手,你就要多加練習。
(2)使用合適的齒比:如果你最喜歡的職業車手在某一爬坡段上使用39*21的齒比,而你又何必一定要在相似的爬坡段上使用23t的飛輪呢?(意爲你應該使用更大的飛輪)此處省略描述職業車手如阿壯等人每公斤體重能夠輸出多少能量的資料n字,即說明職業車手的體重/能量輸出比要遠高於普通人,所以他們可以在爬坡時使用較小的飛輪,而作爲業餘愛好者的我們,僅使用比他們大2齒的飛輪是不夠的。換到27t的飛輪,或者放下你的虛榮,買一個三片牙盤,如此你就可以在上坡時保持80rpm的轉速,保護你的膝蓋,並且要比你堅持使用23t飛輪時要快的多。
(3)設定多個目標點:3英里爬坡是個很長的距離。即使是爬坡高手,讓他們用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剩下的爬坡路程相比,都會被嚇到。所以,你要把整個爬坡段分成若干個目標點,告訴自己保持節奏堅持到下一個目標點,這樣化整爲零,你很快就能爬上山頂。
(4)和只比你強一點點的爬坡車手騎車:如果你找了一個爬坡高手,他很快就會撇下你,留你一人孤苦零丁地和大山搏鬥,這對你的心理是個巨大的打擊。更糟的是,你也無法在和他一塊騎車時學到他的爬坡技術。所以,更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找一個水平較好足夠鞭策你前進,但又不會甩掉你的車手一起練習。
(5)自言自語:爬坡的時候,你在想什么?你是不是說:“我考,怎么又是一個坡!”或者,你應該十分自信地告訴自己:“我每天都在這些山坡上不斷完善自我,我竭盡所能,相信自己會不斷進步。” LeMond是對的:“心態比地球引力更強大!”
山地自行車運動是在山地中騎車,因此爬破也就成了這一運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具備強健的體魄和足夠的力氣之外,正確的騎車技巧也有助於車手成功地應付各種各樣的山道。能否驅動自行車向前、向上運動,取決於二個關鍵性的因素:一是動力傳動系統的運轉與力量的大小,二是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動力傳動系統的運轉與力量的大小同車手身體的強健程度和力量的大小直接相關。摩擦力則與騎車技巧、自行車輪胎的類型、車手身體的重心位置以及輪胎的壓力有關。
陡峭的山坡、質地鬆軟的爍石路與低摩擦力
保證自行車在爬破過程中一直向前運動的秘訣在於要使車手身體重量的分佈、騎車姿勢、力量的大小、踏蹬的方式以及最佳路線之間的協調達到最佳狀態。
重量的分佈 在爬比較陡、比較難爬的斜坡時,有些車手習慣於採取站立的姿勢,這在質地堅硬、摩擦力大的地面上比較奏效,但是在典型的越野運動中,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此時,騎車技巧顯示了它的重要作用。車手要儘量把身體的重心移到車座的後部,增加後輪上的壓力,從而增大摩擦力。但這樣做,前輪很容易翹起來,致使自行車駕禦起來比較困難,而且還有可能向後翻倒。如果重心前移,前輪則不會離開地面,但後輪又有可能在土質比較鬆軟的地面上原地空轉,結果自行車寸步難行。
騎車的姿勢 考慮到上面提到的各種因素之後,車手應該根據地形隨時調整身體重心的位置。爲了使身體重量達到最佳分佈,騎手的屁股自始至終可能只是輕輕的坐在車座前端。
力量的大小和踏蹬的方式 爲了能夠驅動自行車向前運動,車手必須連續平穩地向動力系統傳送能量。如果用力太大,則有可能會減小摩擦力;用力太小,則又有可能減慢車速,或者致使自行車停下來。如果上下猛踩踏板,而不是平穩地使踏板做環行運動,車輪會因爲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減小而打滑,在原地空轉。
技術性爬破
在爬比較陡的斜坡時所適用的各種規則同樣適用於技術性爬破。唯一不同之處就是技術性爬破不需要車手專門去尋找合適的騎車路線,車手只要能在亂石、溝壑或者突兀的樹根之間找出一條路就行。目視前方5米之內的地面,選擇最佳車道。不過,一旦確定了騎車路線,就不要隨意改變。
長距離爬坡
一般的各種騎車規則在這種運動中都適用,但具體規則要根據地形的難易程度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來定。不過,爲了能夠騎完全部路程,車手就必須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速度和齒輪傳動速比。要想征服所有的斜坡,需要車手身體強健,有足夠大的力氣,掌握相當的騎車技巧,並能對運動採取正確的態度。
一開始,有些車手身體不夠強壯,還不能應付某些種類的斜坡。不過,通過足夠的鍛煉,情況是可以改善的。剛剛開始訓練時,不要把目標瞄準整座山,要先從應付得了的地方著手,然後再逐漸過度到比較難的一步。另外,還有記住,只要能實現目標就可以,不要計較什么時候。如果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征服大部分斜坡時,則需要考慮速度問題了。
如何在土質鬆軟,又比較陡的斜坡上從新發動自行車
一旦自行車在斜坡上停了下來,從新起步並非一件易事。車手必須下車,向前走幾步,或者向後退幾步,選擇合適的地點從新發動。所選擇的地方必須是地勢平坦,摩擦力大,比如說一塊比較平整的岩石。同時,選擇傳動速比不是太大的齒輪,只要能夠應付當前的情況就行。如果太大,自行車還有可能會抛錨。選擇好合適的齒輪以後,利用用的最多,力量最大的那條腿蹬動自行車,同時按住車刹,等自行車開始向前運動時,把另一隻腳也放在踏板上,然後平穩用力,加速,直到回到預定的車道上爲止。另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把自行車斜停在車道上,等發動起來後再把車頭掉過來。
有些車友爲求省力,上坡時都會站立騎車,這只適用於特陡坡或上坡加速,因爲站立騎車手腳都要用力,耗費體能更多。
如果是一般的坡度時,座在車座上才是正確的,上坡時重心會向後跑,要預防前輪蹺起,後輪打滑的現象,除了調低速比外(使蹬踏儘量連貫,給後輪連貫的動力),騎行姿勢更是重點,此時座姿前移並將身體壓底維持重心,不但能省力而且安全。
下坡採用相反的姿勢,調高速比,但下坡時重心不穩加上高速非常容易滑倒,因此儘量向後座維持重心,可用大腿的力量夾住車座,將整個身體壓低。
上、下坡騎行技術是公路自行車的一種重要的基本技術。平路上比賽時水平接近的運動員之間,很難擺脫對手, 然而通過坡路騎行,只要戰術運用得當,就比較容易擺脫。
一、上坡騎行技術
上坡騎行要保持正常的踏蹬動作,不可突然用力,只有企圖擺脫對手和處於戰術需要時,才可突然加速。一般情況下,不宜採用站立式騎行或提拉式騎行方法,否則會過多地消耗體力,不利全程比賽。遇到短距離坡路,應充分利用物體運動的慣性原理,輕鬆地踏蹬,快到坡頂時可採用站立式騎行,把速度盡可能提高,給下坡加速創造有利條件。遇到漫長的上坡,要根據自己的體力狀況及時調整傳動比,不要等到騎不動和速度完全降下來時才改變傳動比,要堅決避免重新起動的現象出現。坡路較長或有陡坡時,可交替使用站立式騎行方法,調劑用力部位,讓部份肌肉得到休息。
上坡時跟車不要太近。由於上坡用力的原因,行車常常 左右擺動,跟車過近,可能發生碰撞。再者,上坡時速度顯 著下降,跟車反而會使自己的騎行方法受到限制,影響戰術和技術的發揮。
二、下坡騎行技術
下坡騎行要達到理想效果,運動員就要勇敢機智,膽大心細,精力集中,兩眼密切注視前方路面,隨時準備果 斷處理路面上出現的任何情況;不僅要充分利用車子運動慣性滑行,而且要敢於主動踏蹬,加大速度。
轉彎時,運動員身體和車子要儘量保持一致,向裏傾斜,上體和車子保持一條直線,以克服離心力。傾斜角度根據速度和彎道大小而定,但一般不得超過28度,否則就有滑倒的危險。
轉彎前要控制車速。用點閘的方法逐漸減速,刹車時,盡可能前後閘同時使用,前閘可稍稍提前。使用前閘,要求前輪的方向和車子前進的方向相一致,否則,會因運動員的體重和車子慣性受到限制而導致摔跤。進人彎道後將閘放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減速。彎道上使用後閘不要過猛。否則車子可能掉頭或滑倒。
新手常犯的毛病是剛上坡時用力猛踩,以致到了半途就耗盡了力氣。通常,最典型的建議是─開始爬坡時速度不要太快,並且如果可以的話,在接近坡頂時加快速度 (這是基於全程的速度及動力的保留考量);保持穩定的出力而不是保持速度,當感到腳的回轉不再輕鬆自如時,請立即換檔降低齒數比。當踩踏顯得有些艱難時,放棄那個想維持高齒數比並且加速到合適的踩踏節奏的想法。因爲在上坡時,當速度變慢後,想要靠踩踏再加速回到原來的速度將會相當困難。相反的,先降檔、提高踩踏頻率,當覺得腳的回轉已經比較輕鬆時再換回原來的檔位,即可回到原來的速度。有一種說法,爬陡坡時,在心裏面先擬一個速度範圍作爲目標速度。除非這個坡異常陡峭,應當知道可以用什么速度爬上坡去,例如以時速20公里爬上一個坡度中等的坡。留意自己的速度並且瞭解自己的極限,以我個人而言,爬一個坡度中等的坡,就算我還有力氣,我也不會讓我的速度超過時速15公里,應該緩和地用一定的力氣踩踏,那樣的出力使長時間踩踏也不會過度疲勞。有時會喘不氣過來或感到乳酸在腿內堆積,或有時候碼表或心跳表上的資料顯示目前的節奏無法持久,當知道節奏不對時通常都太晚了。當坡變得和緩時,不妨前後空踩幾下直到您的腳感受到適當的力道,然後換較高齒數比的檔位元,開始慢慢加速。上坡時千萬別猶豫不決,以覺得最明快的節奏前進,一時的遲疑會讓速度變慢。
有些人認爲爬斜坡太辛苦了,不大喜歡!有些人雖努力練習但進展慢,失去信心!
雖然身體是先決條件,但你的爬坡姿勢等有沒有問題呢?請看本文 ,也許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馬拉松的跑步方法有兩種long stride和pitch,這兩種方法的不同在於按照體型採用不同的跑步方法。發揮自己體型長處的跑步方法,跑得快而輕鬆。 騎自行車也一樣,爬斜坡時,有些人採取坐爲主的姿勢沈著爬坡;有些人交替進行直立或坐的姿勢,有節奏地爬坡。像M. 彭丹尼一樣身材較小者一般採用後者。身材較大的J. 烏裏奇等一般採用坐的姿勢,因爲他們的腳比較長,坐著也能放出較大的能量。這兩種方法那一個都可以,關鍵是你用那一種方法爬坡時輕鬆。
最好試一試那一種方法適合於自己。方法是:10分鐘左右就能爬上去的斜坡上,用上述兩種方法試一試,通過幾次試驗找出適合於自己的方法,同時也會找出需要加強的地方。
坐的基本姿勢
爬坡時在鞍座上坐穩,並有意識地注意旋轉數。
[優點]
1) 與站立比較身體不那么擺動,可保持較低的心跳數,因此身體能量消耗少。
2) 容易維持一定的速度。
[缺點]
1) 需要進攻等時,瞬間提高速度時反應慢。
2) 由於上身活動少,肩膀及腰部容易積累疲勞。
[姿勢的要點]
1) 腰向後沈,臀部好象壓住鞍座般坐穩。
2) 上半身要放鬆,不要使用不必要的力氣,尤其是肩膀不要用力要放鬆。
3) 坐在鞍座的中心。
4) 不要過分動腳脖子(腳後跟上下移動的踩踏不好) 。
5) 曲柄的旋轉數爲60~90次爲目標,根據坡度變化狀況時時變更齒輪比。
6) 上半身及頭部沒有必要時,不要向左右擺動。
7) 要注意前方。
站立的基本姿勢保持身體的中心線,有節奏地爬坡。
[優點]
1) 所能放出的能量較大,遇到坡度大的地方,或者需要進攻時,對情況的變化反應快。
2) 由於全身都在動,因此疲勞不會集中在某一處。
[缺點]
1) 由於運動量大,與坐的姿勢比較,心跳數上升。因此維持長時間較難,也就是所消耗的能量大。
2) 因爲不坐在鞍座上,身體容易向左右擺動。
[姿勢的要點]
1) 自行車雖然向左右擺動,身體的中心線要保持不變。
2) 不要低頭,向前看。
3) 動作要有節奏感,旋轉以60次左右爲目標,根據坡度情況隨時改變齒輪比。
4) 注意腰部的位置及彎曲度。若過於彎曲時,上半身的姿勢被破壞,變成前部加重,此時不能很好地傳遞力量到腳踏上。
5) 兩腳的踩踏力要均衡。
6) 上半身要放鬆,不要使用過多的氣力,握緊刹車外,其他部位要放鬆。
你有無這種毛病
●爬坡時速度的分配要適當,呼吸不要過於勉強
有些人在平地上高速行走不覺得很累,但是一上斜坡就很累,這說明上斜坡需要較高的水平。很辛苦的原因是:假若速度的分配不得當,呼吸會不順暢,太辛苦時呼吸加快,過於短促的呼吸使人更加辛苦。呼吸的過程是呼出廢料吸進新鮮的空氣,否則體內得不到新鮮的氧氣,結果身體就不能動了。若你是處於這種情況,應重新考慮速度的分配是否恰當。
●不要浪費氣力,姿勢要舒適
爬斜坡與平地不同,因爲爬坡時抵抗重力前進,當然比平地辛苦。爲了儘快爬上去,使用全身的力氣前進,但是自行車總是不聽使喚,真是氣惱!存在這種情況的人的關鍵問題是,力氣過於放在身體上,而不能取得順暢的姿勢引起的。看一看著名選手爬坡時的姿態,齒輪重而快,但是從整體來看不是重而吃力,給人的印象是走的很輕快。名選手說「越不會爬坡的人越把氣力過於放在身體上」。這些人爲了儘快爬上去,無形中採用不恰當的速度。建議以適當的速度爬坡,領會爬坡的姿勢,建立適合自己的速度及姿勢。
●加強肌肉的鍛煉
在爬坡過程中身體某部位引起痛時,忍不住真想下車,有這種體驗的人恐怕不少。引起痛的部位主要有肩膀、腰部、腳。原因可能有下述幾個情況。力氣是否過於集中在痛處;重新考慮一下你的騎車的姿態,以及踩踏技術;其次是引起痛處的肌肉不夠結實,長時間連續加負荷到肌肉不夠結實的地方時,會引起痛,因此應加強這部位肌肉的鍛煉。
姿態,齒輪重而快,但是從整體來看不是重而吃力,給人的印象是走的很輕快。名選手說「越不會爬坡的人越把氣力過於放在身體上」。這些人爲了儘快爬上去,無形中採用不恰當的速度。建議以適當的速度爬坡,領會爬坡的姿勢,建立適合自己的速度及姿勢。
消除症狀,輕快地爬坡
1. 臀部緊貼在鞍座上
坐著爬坡時臀部往往會向前移動,雖有差異,許這是經常發生的現象,這種現象頻繁時不能進行穩定的踩踏。解決的方法是:臀部緊貼在鞍座後部的較寬的位置上,這樣做後還不行的話,可能是以腰爲中心的身體的主幹部位的肌肉不夠強壯引起的。另外也和安裝鞍座的位置也有關係,建議重新考慮一下鞍座的位置。
2.向前直跑
爬坡而非常疲倦時,身體往往向左右擺動,這時最容易掉車,因此身體要保持穩定並直視前方。上坡時速度較慢,視線應放在3~4米範圍。對上坡尚未掌握要領的人,往往緊握把手,力氣過於集中在上半身上,這促使身體更加向左右擺動。臀部穩坐在鞍座上,以腰爲中心支撐自行車。手腕支撐著上半身,必須放鬆。
3.腳的旋轉
爬坡時的踩踏的旋轉數,低於平地時的旋轉數,因此腳踏旋轉不是輕快的旋轉,而往往成爲踩踏式的用力的旋轉。其因最大可能是齒輪太重,太重是不好,但是太輕快也不好,因爲太輕時心跳加快會很辛苦。爬坡時最理想的旋轉數是60~90次。鞍座的高度也應該重新考慮,鞍座太高時腳踏不能順利旋轉。最理想的鞍座的高度是,在平地上以100~110旋轉數連續走10分鐘而感到很順利時,此時的鞍座的高度適合於你。
3. 重視節奏
若能順利爬坡時會感到輕快的節奏感,甚至於在腦子自然浮現出喜愛的歌。若感到爬坡不順利時,很可能是節奏不好,節奏感不好時,呼吸變得辛苦,此時齒輪比可能太輕,應隨著坡度的變化改變齒輪比。腳感到累時,可能齒輪比過於輕快,改變齒輪比之後,恢復節奏。若感到坐的時間太長時,採取坐與站立並用的方法來恢復節奏。
4.不要過於勉強,量力而行
爬坡競技時,一定要量力而行,若感到很累時降低速度。或者退到集團的後面,調好呼吸和姿勢後,再趕上集團。這樣做的結果跑起來變得輕鬆。
5.調整呼吸
爬坡變得很辛苦時,若是坐的姿勢時會出現:腰彎曲,體重壓住握把,像是握把支撐上半身似的現象;若是站立姿勢時會出現如下現象:背部變得駝背。這種姿勢不利於呼吸,使得心跳加快,呼吸變得更差。遇到上述情況時,瞬間挺胸採取容易呼吸的姿勢,大大呼出等改變呼吸的節奏是很有效的。另外,應該經常保持呼吸順暢的姿勢也很重要。
6.肩膀酸痛
有些人爲了加把力,緊緊握住握把向前推。這種方法會加重肩膀的負擔,使得肩膀酸痛。這種方法說明此人沒有很好地使用腳力來踩踏。爲了加把力而緊緊握住握把只能起反效果。應該坐穩,在感覺上以腰爲中心支撐著自行車,手腕只是補助作用,不必要太使力。另外,握把的距離不恰當時也會出現這種症狀,有必要時應該調整握把及車把立的長度。
7.腰痛
不一定是爬坡,在平地上長時間騎自行車時,也有不少人會感到腰痛。引起這種症狀的原因是,腹部及背部肌肉不均衡引起的情況較多。應進行增強腰部及背部肌力的鍛煉。另外,爬坡時一直坐著會增加腰的負擔,看情況有時站立使肌肉放鬆。
8. 腳抽筋
由上向下踩腳踏時,腳跟容易向下;由下向上踩腳踏時動一下腳脖子。這種不必要的動作將增加腿肚的負荷,腿肚的肌肉不多,所放出的能量有限,也不能持續很久。因此大大超過負荷時容易引起抽筋等的症狀。爲了避免上述不良動作,應該儘量避免改變腳脖子的角度。
9.充分利用大腿部的踩踏
大腿以膝蓋爲中心,分爲上下兩部分,怎樣使用大腿才能進行有效的踩踏?最重要的是有效地使用大腿背面的部分以及腰部的肌肉。大腿背面的部分在腳中肌肉最粗,纖維最長,所放出的能量多而持續時間長,因此能進行充分利用這一部分的踩踏時跑得快。騎車時腰部要坐穩,時時注意踩踏。用工具之類,設法固定腳脖子限制它的可動範圍,進行這種練習時,自然形成負荷加在大腿部的踩踏。爲了矯正腳脖子的不良動作,用這種方法來練習也是好的。
10.應該經常鍛煉筋力
自行車競技不單是腳力,身體主幹部位的筋力也非常重要,若身體主幹部位的筋力結實,能穩坐在鞍座上,有效地發揮腳的能量。體能鍛煉的效果,騎自行車來練習比較更有效果。在家裏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體能練習很有效果。在此介紹一些提高體力的運動。
●站立腳跟著地,雙手放在腦後,彎曲膝蓋,此時彎曲的膝蓋不要超越腳尖。這個動作不單增強大腿部,也能增強腰周圍的肌肉。
● 躺在地上,彎曲膝蓋,雙手放在腦後,輕輕擡起頭。雖是簡單的提起頭部的動作,能增強腹部的肌肉。
●臥倒在地上,雙手向前伸出,提起單只手臂的同時提起與手臂呈對角線側的大腿,再進行另一邊的動作。這個動作能增強背部肌肉。
●單杆練習。練習時下巴要高出棒杆。這個動作能增強背部後部的肌肉。
上述運動最好是每套動作做20次,每天3次。
1. 放鬆。很多人要上坡的時候,總是手把抓得很緊。這是很自然的反應,可是用在騎車上坡卻不適當。你應該輕鬆的抓著手把,這樣,你不但省力,比較能吸收震動,碰到障礙或鬆軟路面也比較不會失控。你可以把手和下巴當指標──你雙手抓得越緊,下巴咬得越緊,肩膀和上半身通常也就縮得越緊,爬起坡來也就越吃力。
2. 踩踏採用高轉速。如果你的齒盤和腿力都容許,上坡時踩數盡可能保持每分鐘七十轉左右(以上亦可)。采重檔低踩數踩起來比較重,會增加心跳、耗能,自己也會覺得比較吃力。這樣,等到真正需要最後一把勁的時候,你已經沒有力氣了。注意力集中在踏板上,有意識的踩圓圈,整個圓圈平均施加壓力,每一圈都踩完,踩完整。踩到底以後腳踵不要提高。
3. 交替使用不同的肌肉。如果是爬長坡,屁股在坐墊上的位置可以前後交互調換:在後面的時候,大部分使用屁股的肌肉,雖然效率較低,但是力量比較強;換到前面時,大部分使用腿部肌肉。你可以這樣思考:上半身前傾大約四十五度時,大部分使用屁股肌肉,上半身比較直立時,使用大腿肌肉。兩者互相交換調節,彼此都有機會休息。
4. 改變呼吸習慣。呼氣的時候專心的讓腹部「往下掉」或故意把腹部「往外擠」,用力呼氣卻被動吸氣(和平常的習慣相反)。這種方法能夠改善「氣流」,讓你不會喘不過氣。爬坡的痛苦與緊張常常使騎士摒住呼吸,作不平均的喘息,這一點必須覺察,改變。可是呼吸還可以幫助踩踏。讓呼吸和踩踏同步(不一定要一對一)。除了短坡、極陡坡之外,爬坡不但要懂得用力量,還要注重節奏。
5. 排路線。爬坡時,特別是崎嶇的路面,排路線非常重要。爬坡時你的動力本來就比較少了,可是每一個障礙都會消耗你的動力,所以你要避開難騎的路面。爬坡時眼光放在遠近兩點,遠點在前方約六、七米、十米不等。近點注意當下的輪下,每通過這一點就要在遠近兩點間排出三、四個通過點,依此路線前進,一路如此。這樣你才不會「突然」遇到難騎的路面,措手不及。
6. 騎外彎道。爬坡遇到轉彎時,你眼前會有兩條曲道,內曲道比較短但比較陡,外曲道比較長但比較緩,盡可能靠外曲道騎,雖然比較長,不見得不利。
7. 盡可能保持正前方直騎。左右穿梭是爬坡到了沒有辦法最後的手段。稍稍一點轉向,縱然只有一度,都會增加百分之六(車輪的)前滾阻抗,三度的轉向,前滾阻抗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儘量保持正前方直騎心理勉強,生理舒服。
8. 觀想。尋找五、六米、十五、六米前方路面上一個點,假想那個點和你的單車之間有一條繩子一直在把你往那個點拉。聽起來有點蠢,可是卻真的可以幫助你爬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